榴榴杂谈

关于武大郎的三个疑问

榴榴杂谈 2023-04-23 07:24 出处:网络 作者:一湾清泉编辑:@榴榴

今天,来聊一聊小说《水浒传》里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人物——武大郎。

关于武大郎的经历,不用多说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今天,想从宋代的政治、经济政策,给大家剖析一下,他身上的三个很神奇的疑问。

01
他为什么要搬到阳谷县


大家都知道,武大郎是恩州清河县人,娶了潘金莲以后,因为不堪清河县的浮浪子弟骚扰,所以才搬到了东平府阳谷县(其实那个时候还不叫东平府,而叫郓州,宣和元年才改叫东平府的,施耐庵不严谨了。为了尊重原着,行文的时候还是说东平府)。

但是,为什么是无亲无故的阳谷,而不是其他县呢?这一切要从当时的黄河说起。

北宋末年的黄河跟我们现在看到的黄河流向不一样,今天我们看见阳谷县和清河县都在黄河以北,但是实际上当时的黄河是从聊城以南穿过去的,清河县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河北路”,而阳谷县属于“京东路”。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武大郎从清河搬到阳谷,是跨省了。

根据宋江接受招安的年份推算,武大郎从清河搬到阳谷,应该是政和五年上半年的事情。他之所以一定要跨过黄河,从河北路去京东路的阳谷县,是因为他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政和四年,朝廷将设在东平府的安抚司搬迁到了南京应天府。

安抚司,全名经略安抚司,是宋代总揽一路兵政的机构,分管工作多、下属机构多、责任大、权力重,本州赋税要负责供养。这么一个庞大的机构离开东平府,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东平府百姓的负担,也就是说,东平府下属百姓的日子要比其他地方稍微好过一点。

于是,武大郎闻风而动,去了东平府。而阳谷县,就是东平府最北边的一个县,过河就到。

02
他为什么租房子不买房子


武大郎到了阳谷县以后,租了王婆茶馆隔出来的一楼一底居住,房东是谁不知道,也许是王婆,也许是王婆的同一个房东。

这个房子的地段其实很不错,就在县衙旁边两条街的地方。武大郎的房租大约是每月600文左右,但是他每月的收入能达到6000文左右。

有过租房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的月薪能达到你房租的10倍,你的生活是很惬意的,也应该是有足够的钱来买房子的。

你看他后来找郓哥买消息,出手就是几两银子,说明他不怎么缺钱。而且后来他在这里遇见了吃皇粮的武松,武松也拿了银子给他。他要是真的愿意买房,是肯定可以买的。

而且武大郎反正就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炊饼,对住房的地段也不挑,找个便宜的地方买个房子岂不是更方便吗?

但是武大郎这么久了一直都是租房,坚决不买房,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和北宋的城市管理制度有关。北宋规定,居住在城镇里的居民,分为“主户”和“客户”,有房产的就是主户,没有房产的外来人就是客户。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主户分为十个等级,需要承担不同的赋税和科配(临时加税项目),客户就不需要承担这些。

当然也有例外,特别贫穷的县,为了增加税收也会将客户纳入这十级管理,但是当时阳谷县是望县,处于京畿以外地方县“望紧上中下”五等中的最高等,一点也不穷。

所以,阳谷县的客户,在赋税方面是有很大的政策优惠的。

武大郎坚持不买房,就是一直要保留自己的“客户”身份,享受这些优惠。

03
他为什么坚持沿街叫卖


武大郎租住的紫石街楼房是上下两层,正好有一个临街的门面。按照我们今天做生意的常识来说,这里正好可以开设一个店铺,楼下是厨房和柜台,楼上是自己的生活区,连门面费都省了。

而且武大郎家的空间是足够的,他们都能给武松隔一间屋子出来,而武松后来也没在这里住,空着就空着了。

武大郎在阳谷县卖炊饼已经卖出一定的名气了,继续沿街叫卖很容易让想买炊饼的人找不到他,买炊饼得看运气,始终不如在店面里方便。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武大郎偏不这么做,他就要挑着担子风里雨里地沿街叫卖,一点也不怕辛苦。

是他不懂吗?不是,这跟北宋的税收制度有关。

赵匡胤建国以后颁布了一个名叫《商税则例》的法规,就是针对武大郎这种经商人士的税收管理的,其中有一项写得很明白:

流动摊贩卖货,收取的是“过税”,一千钱收税二十文,也就是2%的税率;开设店铺卖货,收取的是“住税”,一千钱收税三十文,也就是3%。

这样一看,武大郎为了合理逃避这1%的税,所以坚持不开门面,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综上所述,武大郎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首先是看重了东平府的财政负担大幅度减少的政策红利,然后是享受了客户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最后又合理逃避了1%的商业税,从这个方面来说,武大郎还真是一个挺有商业眼光的人,比很多人强多了。

好了,以上都是一本正经地瞎扯,除了政策之外,其他都是小说内容,就当看个乐呵。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