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南宋官员送岁币,送到反以为荣

榴榴杂谈 2023-05-26 07:25 出处:网络 作者:一湾清泉编辑:@榴榴
金国海陵王南侵失败之后,心惊胆战的宋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宋孝宗,自己当上了一个随时可以南逃的太上皇。宋孝宗登基之后立刻跟同样刚刚即位的金世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战争,史称隆兴北伐。

虽然北伐最终因为符离之败而告终,但是宋孝宗却成功地将南宋从金国的“属国”打成了“侄国”,原本二十五万匹两的岁币也各减少了五万,变成了二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

这么庞大的一批物资,肯定是需要专门派人交接的,交接的地点是两国交界的泗州,南宋需要从盱眙(音虚移,今天以小龙虾闻名的那个县)过淮河,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四日开始,考虑到需要搬运、验货、退货、重置等各种事项,要求两个月之内必须完成。

这就给南宋方面制造了非常大的压力。

白银还好说,成色、数量的判断标准都非常清晰,绢就比较麻烦,当时南宋通行的标准是,红绢十二万匹,每匹重十两,浙绢八万匹,每匹重九两。

每年腊月下旬,枢密院派四个官员押送银纲,户部派十二个使臣押送绢纲,再连同库管、会计等人,先把银绢送到盱眙专门设立的岁币库,然后再派一个将官带领三百士兵护送过淮河交给金人。

为了保证自己的货品不出差错,除夕的前三天(腊月二十六或者二十七),南宋会派人先送一百铤白银(一铤一般为五十两)和五百匹绢过淮河作为样品。

金人收到银绢之后,取六铤银、六匹绢,均分为三份,一份送到燕京,一份送到开封,一份留在泗州岁币库,三份样品同时作为当年岁币的参考。

样品呈交以后,南宋的交接官乘船过河去北岸的泗州,金国非常讨厌地把岁币库设在了距离岸边三百多步的地方,又不提供任何交通工具,让宋人徒手搬运。就连南宋交接官在泗州的住房,金国也不提供,需要南宋盱眙军派人运送竹木过去自建。

金国的交接官为了更大限度地索取好处,经常在秤上动手脚,又挑剔绢的成色,最初几年交割的时候,金国认为九成的绢都不合格需要更换,经过“懂事”的南宋官员不断想办法,最终的不合格率才降到了百分之四五十左右。

而这些不合格的绢,又需要宋人连夜徒手搬运上船送回盱眙,再连夜将新的绢搬运过河送到泗州的岁币库,纯粹是为了折磨人而折磨人。

南宋方面的史料上记载了他们某一年给金国交接官行贿的数目:白银一千三百余两,黄金三十五两,木绵三十六匹,白布六十二匹,酒三百四十石,本色酒二千六百瓶(不含茶果杂物等下酒菜)。

除了每年要多准备近五万匹绢之外,南宋朝廷还需要另外负责白银搬运过程中的损耗,每年要多准备二百多两银子。

即便南宋已经谨小慎微到了这种地步,但是金国依然想办法折磨人。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岁币使权安节在交接的时候就遇上了非常大的刁难,金国的交接官一分钱贿赂都不要,横挑竖拣地说银绢绝大部分都不合格,要求权安节全部带回去重新准备。

权安节据理力争,金国甚至派兵来驱逐。权安节怒了,声色俱厉地说:“你们要是不收这一批银绢,我就死在这里。”双方僵持了很久,最终以金国交接官认怂告终,南宋完成了这次非常屈辱的上贡。

盱眙有一座山名为南山,因为是淮河渡口人流量极大,前来游玩的文人骚客也很多,苏东坡在这里曾经写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米芾在这里写下了“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后来这座山就被称为“第一山”。

由于这里文脉极盛,几乎每个经过盱眙的官员(岁币使、正旦使、生辰使等)都要去游览第一山,还要在山上题诗、留名,到后来山崖上的石刻题名都满了,一副洋洋得意、青史留名的模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正旦使郑汝谐经过盱眙的时候【1】,也去游览了第一山,看到这满屏的石刻签名,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来讽刺:

忍耻包羞事北庭,奚奴得以管逢迎。

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
【2】



【1】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原文为“绍兴癸丑”,绍兴癸丑为绍兴三年(1133年),双方还没达成和议,老赵疑为“绍熙癸丑”即绍熙四年(1193年)之误。查《金史·交聘表》,当年南宋派到金国的正旦使的确是显谟阁学士郑汝谐。
【2】都梁是盱眙的古称。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