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宋高宗二十二岁的时候就明白,什么叫“含赵量”

榴榴杂谈 2023-04-05 08:18 出处:网络 作者:一湾清泉编辑:@榴榴

自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七月十一日元懿太子赵旉夭折以后,宋高宗赵构就再也没有了子嗣。三年以后的绍兴二年,他选择了一个名叫赵伯琮的宗室侄儿养在宫中,并最终把皇位传给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人,而赵伯琮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

赵构的这一做法,将太祖和太宗两系之争又重新摆到了桌面之上。他做出这个选择并且最终实施之后,被无数人赞扬为“深明大义”。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赵构当时面临的情况就知道,他选择太祖的后人赵伯琮,远没有那么深明大义,而是完全处于对自己皇位牢固性的考虑。

元懿太子夭折之后三天,也就是七月十四日,仁寿进士李时雨就上书请求赵构在宗室子弟里择一人备位太子。

这个建议的信息量特别巨大,一个普普通通的进士都已经知道赵构失去生育能力的事情,这让22岁的赵构觉得非常下不来台,于是不但没有答应这个建议,反而把李时雨处分了。

但是随着上书催促他选养子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包括让他无法拒绝的孟太后也主动提起了这件事,到了第二年下半年,赵构终于决定放下自尊不要脸皮,开始派人去寻找宗室“伯”字辈的人。

如果孟太后没有给他仔细分析过利害关系的话,赵构在这件事情上显示出来了超乎他年龄的老到和睿智:他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开了一次会,明确提出要在太祖的后人里选一个孩子来当养子。

这个说法得到了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等人的一致赞扬。

赵构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太宗没有后人了吗?

其实不是,而且情况正好相反,太宗的后人多得很。

在选择养子当太子的问题上,大宋王朝是有过深刻教训的。仁宗无后,于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养子、也就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十三子,是为英宗。

英宗登基以后就开始想要将自己的生父追封为皇上,朝中大臣因此分为两派,韩琦、欧阳修等人支持英宗,司马光、范纯仁、吕诲、吕大防等人表示反对,吵成一团,直到英宗驾崩都没有定论,一方面对朝廷的分裂极其严重,另一方面也让仁宗的威望在死后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自己亲手选的养子,叛逆了。

这段历史让赵构意识到,仁宗最大的失误就是挑选了一个家族势力庞大的宗子作为养子,以至于新皇登基之后有足够的能力将太后和旧臣的权威打压下去。

尤其是对赵构这样身边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家族势力的人来说,这极其危险。现在太宗系的后人之中,虽然徽宗的儿子和钦宗的儿子全军覆没,但是濮安懿王一系的势力依然足够强大。英宗的父亲一共生下了二十八个儿子,到南宋初年已经枝繁叶茂到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在朝中做官和带兵的也大有其人。

一旦在他们中间选择一个宗子过继,今后朝廷之中谁说了算,恐怕谁都不敢打包票。所以,太宗系的后人被赵构排除在外,虽然是意料之外,但是仔细想想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然,太祖系的后人也并非都是流离失所泯然众人,至少有一支力量还是足够庞大的,那就是安定郡王、也就是太祖长子燕王赵德昭一系。

当年神宗下诏书,要求安定郡王的爵位世袭罔替,到宣和末年的时候因为太常寺和礼部对于安定郡王的人选各执己见一直没能定下来,到南宋初年依然空缺,可见这一系不单实力足够强,而且内部争斗也非常激烈。

这一潭浑水,赵构完全没有硬趟进去的必要。所以,赵构非常有心机地挑选了这些年一直跟着他的知西外宗正事的赵令懬(读旷),让他去寻找太祖一支的宗子送到宫中供挑选。

赵构这样选择有三个好处:第一,断绝了濮安懿王一系的子孙继承大统的可能性;第二,赵令懬自己就是安定郡王一系的,他为了避嫌或者不惹麻烦,一定不会选择同一系的宗子,所以安定郡王一系的子孙也被排除在外;第三,这件事办成以后,赵令懬就可以当安定郡王,这一支势力庞大的宗族就将牢牢掌控在赵构的手中。

但是,赵令懬最初的任务完成得并不好。

第二年,也就是绍兴元年上半年,赵令懬将第一批四五个孩子送到了越州,都是两三岁大小。但是赵构看了之后觉得不太满意,以“相貌不够聪明”为由退了回去,让他再去泉南地区寻找。

这是一个颇有深意的要求,泉南,即今天的福州以南,远离中原地区和富庶城市,在这里生活的宗子们有很大概率没什么庞大的家族势力,这正是赵构的核心需求。

所以,极有可能赵令懬找来的第一批孩子的家族势力还是太大,不能达到赵构的要求。

绍兴二年五月,赵构在赵令懬提供的人选中终于确定了一个叫赵伯琮的孩子。

虽然不是在泉南地区找到的,但是家庭条件的确符合赵构的所有需求,我们从赵伯琮的家族世系表就能看出来。

赵伯琮是太祖赵匡胤最小的一个儿子赵德芳的后人,跟安定郡王这一最大的支系没有什么关系。

赵德芳有三个儿子,赵伯琮是第二子赵惟宪的后人。

赵惟宪有两个儿子,赵伯琮是长子赵从郁的后人。

赵从郁有六个儿子,赵伯琮是第三子赵世将的后人。

赵世将有六个儿子,赵伯琮是第六子赵令譮(读话)的后人。

赵令譮只有一个儿子,赵子偁,赵子偁有两个儿子,赵伯琮是老二。

上查赵伯琮的祖宗六代,只有赵从郁一代是长房,这在嫡长子继承制中非常占据劣势,而且因为第一代赵德芳这里就吃了很大的亏,所以赵伯琮虽然是太祖的后代,顶着姓赵的名头,但是含赵量已经被稀释到非常之低了。

赵伯琮被选中时,他父亲赵子偁的职务是嘉兴县丞,也证明了这一点。

县丞,在宋代基本上就是主簿兼任,说好听一点相当于知县的秘书长,说难听一点就是给知县打杂的,连“官”都算不上,只能算一个“吏”,被当时的社会认为是文人入仕的第一步。

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来评价这种情况,应该就是:姓赵,但是又不完全姓。

这样的家庭背景非常符合赵构的要求,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赵伯琮对赵构也算是尽心尽力,充分体现了一个“孝”字,一点儿幺蛾子都没出过。

顺便说一句,除了赵伯琮,赵构还有另一个备胎养子赵伯浩,他的含赵量也跟赵伯琮差不多,他是赵惟能的后人,也就是赵惟宪的弟弟,同样不是长房。

所以,到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赵构的选择,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对于“含赵量”的理解程度,远超不少老江湖。

说他昏庸无能,我是真不相信的。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