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榴榴杂谈 2023-04-05 08:46 出处:网络 作者:我爱吃锅盔编辑:@榴榴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围了一圈又一圈的百姓,他们对着场地中央指指点点,等待观看马上就要开始的处斩画面。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被押上刑场的六人没有被吓得惊慌失措,而是一副英勇就义的不屈模样。

其中有一位更是在被杀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此人正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

和他一同即将被处斩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五人,他们都是革新道路上的先行者,也都是值得纪念的英雄。

实际上,最初在慈禧下令判处“斩立决”的名单里还有一个,他叫做徐致靖,在戊戌变法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超过这些被处斩的人。

那么他是怎么逃过被杀厄运的呢?

既然有此先例,谭嗣同那个做大官的父亲为何没有设法营救自己儿子?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项又一项不平等的要求传回北京,一时间爱国人士们纷纷奔走疾呼,要求清政府有所作为。

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他们联合其它组织一起,号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一千多名考生上书光绪帝,分析当下的严峻形势,提出变法主张。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梁启超


这次行动在历史上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声势浩大,但最终还是因为顽固派的阻挠而没能送到光绪帝的手中。

此举受挫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各处进行宣传活动,想要增强舆论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们的维新主张。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也成为了列强开始疯狂瓜分中国的信号。

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加持下,维新思潮终于传到了光绪皇帝耳朵里,康有为的上书也打动了他,他十分同意当时国内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的说法,并主张变革。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光绪帝自接见了康有为,将此事托付给他。

还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正式开始。

但只要是有改变出现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既得利益者出手阻挠,他们为了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和金钱,完全不会考虑变法对社会、对国家的好处。

所以变法刚刚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他们甚至要求慈禧太后废除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彼时慈禧太后在朝中的势力非常大,如果她不支持变法,那么一切改革措施都寸步难行,甚至参与者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这时维新派想到了对变法感兴趣且颇有实力的袁世凯,如果能得到他的鼎力相助,那么就完全有机会让慈禧太后和守旧派,因为忌惮他手中的军权而放松对变法的限制。

只要能凿开缺口,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袁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

让人“欣喜”的是,他对维新派提出的想法持积极态度,“答应”配合变法。

按照光绪帝和康有为等人的想法,与其在慈禧太后的控制下束手束脚地做事,不如釜底抽薪,彻底剥夺她插手的能力。

如果没有了这个障碍,一切变革措施的实施都会减少很多阻力。那些守旧派们群龙无首,也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可惜袁口头答应得很好,实际上扭头就把光绪帝的计划透露给了慈禧太后。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袁世凯


如果说慈禧太后一开始还对主张变革的这些人抱有幻想,那此刻恐怕也只剩下了浓浓的恨意。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果断将光绪帝囚禁起来,然后发布训政诏书。这也意味着,戊戌变法正式宣告失败。

展开营救
同时,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一场血腥的清洗,即将到来。

但是正如光绪皇帝软禁慈禧太后的计划暴露一样,慈禧太后的意图也并非毫无征兆,所以很多维新派人士也得以逃出生天。例如康有为和梁启超就及时逃到日本,躲过一劫。

其实谭嗣同也完全有机会离开,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将去日本的船票送到了谭嗣同的手中,但是他选择留下来,尽一切可能营救光绪帝,可惜最终没能成功,自己也身陷囹圄。

和谭嗣同一样被捕的还有一起参与变法运动的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徐致靖等人。

由于此事已经被慈禧太后定性为“谋逆”,所以几人的结局必然不会太好。

但是事无绝对,维新派首领之一徐致靖本来第一个就被慈禧太后判处了斩刑,结果却逃过一劫,这和他父亲的积极营救密不可分。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徐致靖


徐致靖的父亲和李鸿章交情颇深,在营救密友之子这件事情上,李鸿章可以说是出力很多。

他找到慈禧太后身边的大红人荣禄,请他在掌握生杀大权的太后面前美言几句。

荣禄也是个聪明人,他没有一味求情,而是着重强调徐致靖在维新派里就是个充数的,没有什么重要作用,也没真正参与变法运动。

关键是,光绪皇帝因为徐致靖听力不好,担心隔墙有耳,已经三个月没有召见过他了,所以他不可能参与了谋反。

鉴于这些话都是自己的心腹荣禄所说,慈禧太后也就信了几分,给了他一个面子,免除了徐致靖的斩刑,徐致靖因此捡回一命。

反观谭嗣同,他的父亲是时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的谭继洵,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官,比徐致靖父亲厉害得多。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但是根据资料记载,谭继洵却没有任何营救儿子谭嗣同的举动,这究竟是为何呢?

首先,谭继洵本身就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之人。

例如他和张之洞同时驻扎在武昌时,对于对方的独断专行,谭继洵从来不会直接对抗,而是优先自保。

维新思潮受到很多人追捧时,他也从未想过去了解半分。

连杨深秀都说:

湖北巡抚谭继洵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

谭继洵的思想还有处事方式和保守派如出一辙,所以甚至可以说他的主张和儿子谭嗣同所倡导的完全不同。

在如此大的分歧下,两人都不一定有太亲密的关系,更不要说让谭继洵赌上全家的性命去救谭嗣同。

其次,谭嗣同是跟袁世凯直接联系,要软禁慈禧太后的人,任谁也不能将他从所谓的“谋逆”罪名中摘出来。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何况谭继洵的职位虽然高,但是在慈禧太后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他并没有路子联系上李鸿章、荣禄这种慈禧太后的心腹作为说客。

只凭他自己现在谋逆之人父亲的身份,别说亲自营救,能不被连累都是万幸。

毕竟在谭继洵身后,不仅有谭嗣同,还有谭家全族上上下下很多人。谭嗣同的罪名是谋反,那是“诛九族”的大罪。

那个时代非常注重家族血脉的绵延,如果舍弃自己的孩子,能保下一家人的性命,谭继洵即使不忍,也只能这样选择。

事实证明,谭继洵的明哲保身确实让家族里的其他人得以逃过一劫,虽然自己被罢免官职,从此家道中落,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没有再度触怒慈禧太后,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要知道,慈禧太后对谭嗣同等人的行为十分气愤,巴不得马上抓人出来杀鸡儆猴,所以谭继洵只能用足够的驯顺和自己的仕途来换取全家人的性命。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而且,谭嗣同从被捕到处决,前后不过几天时间,谭继洵离京城距离甚远,可能得到消息时,自己的儿子已经丢了性命,根本来不及营救。

这个原因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被处决的“戊戌六公子”杨锐身上得到验证。

杨锐是重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张之洞十分看重他,当时也为挽救他的性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是慈禧太后动作太快,还不等张之洞委托的帮手有所动作,就已经处决了杨锐。

张之洞的官职可比谭继洵高不少,消息灵通,人脉也更广。这样的人都无法救下自己想救的人,更不要说样样都比不上他的谭继洵了。

最后,谭嗣同自己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即使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他也有不止一次可以逃跑的机会,但他都选择了放弃。

一方面是他营救光绪帝未成,从道义和情感的角度出发,他不想就这么一走了之。

另一方面,谭嗣同也认为这次变法的大业夭折,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有再来一次的契机,所以选择用自己的性命作为对抗封建统治的工具,以此来警醒世人。


这也算是他能为变法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大刀王五
其实也有传言说,谭嗣同的至交好友王五曾经为营救他做过最后的努力,但是被谭嗣同本人拒绝了。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劫囚成功的可能性也确实不大。所以王五就假扮刽子手,想要亲自送谭嗣同最后一程。

如今,王五是否营救过谭嗣同已无法考证,但是假扮刽子手一事应该只是空穴来风。

因为慈禧太后对谭嗣同等人恨之入骨,要求行刑时使用钝刀子,最大程度加重对这些人的折磨。所以谭嗣同最后的死状十分惨烈,还有不少虐杀的痕迹。

如果是王五亲自担任刽子手,他应该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减少谭嗣同的痛苦。可见当时行刑的刽子手和谭嗣同并无交情。

但即使预见到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谭嗣同在行刑前还是毫无惧色,并在牢房的墙壁上写道: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之死:高官父亲为何见死不救?行刑刽子手是王五假扮的? 


他在用这种方式倾诉自己矢志不渝的决心,也在用自己的鲜血激励后来者,让他们永远不要屈服于现状,要为了国家的未来赴汤蹈火,至死不悔。

但是不管谭嗣同生前和自己有多大分歧,谭继洵面对亲生儿子的惨死内心都不可能毫无波澜。

更何况全家性命得以保全,也和谭嗣同在家信中反复痛骂谭继洵不作为有关。此举看似是和父亲决裂,实则是把谭继洵从整件事情中摘出来,以防来日祸起萧墙,整个家族受自己牵连。

谭继洵也在事发前写信规劝过谭嗣同,但是儿子言辞激烈地驳斥了他。谭继洵无法,只得放弃。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来自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最后的“拯救”吧。

结语
从父亲的劝诫,到多次拒绝出逃机会,再到行刑前的大义凛然,可以看出,谭嗣同早已将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变法运动。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他的死有所觉醒,那么总会有胜利的那天。

谭嗣同和其他五位为变法献出生命的“公子”一样,都是值得后人敬仰的英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