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私房照曝光后,她被捧上神坛

榴榴杂谈 2023-04-05 10:12 出处:网络 作者:江南可人编辑:@榴榴

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个最近给我很大震撼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是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
她启发了王家卫、杜可风的创作。
 
更厉害的是,她也是一位社会运动家。
曾单挑世界数一数二的权贵家族,揭穿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医药黑幕。
相关事件,被改编成了豆瓣9.4分的美剧《成瘾剂量》。
虽说如此,她却又绝不符合常规正面的大女主形象。
争议和「黑料」从来不少。
以大尺度的床照、家暴照片为人所知。
自曝靠出卖身体成名……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奇女子?
咱们这就来看一看,由当事人亲自参演、讲述的影片——《所有的美丽与血泪》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此片堪称年度黑马。
作为一部纪录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勇夺金狮奖,并获得今年的奥斯卡提名。
导演劳拉·珀特拉斯,2014年拍出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第四公民》,还原了斯诺登揭发美国国安局监控丑闻的始末。
这部影片延续了前作大胆、反叛的精神。
聚焦于艺术家南·戈尔丁放浪不羁的创作生涯和人生故事。
 
南·戈尔丁,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是时下流行的「私房照」的鼻祖。
即使没有听过她的名字,对她的艺术风格也一定不会陌生。
她影响了很多电影的影像风格。
其中包括王家卫的《春光乍泄》。
片中梦幻的场景、强烈的色彩、欲念的涌动,都十分接近南·戈尔丁的摄影观感。
美术设计张叔平和摄影师杜可风在接受采访时也都多次提及她的名字,甚至会直接照搬其照片中的墙纸。
 
 
《即兴美指遇上即兴导演——专访张叔平》
南·戈尔丁的人生经历,更可看作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她从小被父母抛弃,碾转在不同的寄养家庭。
遭受过无数学校和寄宿机构的驱逐。
直到14岁,她终于在一所嬉皮士免费的学校找到了归属感。
时值鼓吹性解放,嬉皮士文化盛行的60年代,那里都是和她一样被遗弃的人。
也正是那时,老师送了她一台相机,开启了她新世界的大门。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主流摄影讲究精心构图,是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高雅艺术。
南·戈尔丁则摸索、发展出另一种风格。
看她的摄影集,更像看今天的朋友圈。
照片的主角几乎都是她身边熟悉的朋友,偶尔也会出现对镜自拍的自己。
他们最平常不过的生活图景被定格后,有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慵懒的美感。
这即是南·戈尔丁的艺术特色,随性、自我、不加修饰。
 
她用幻灯片的形式给朋友分享照片,配上自己的念白和地下音乐。
她最着名的照片,在影集《性依赖的叙事曲》里,她自称是「公开的私密日记」。
她彻底抹去公与私的界限,赤裸裸呈现了纽约亚文化聚集地下城区年轻人的私生活。
能看到她不同性向的朋友,充满伤痕的身体、满含泪水和欲望的双眼。
 
她会直白地拍摄好友和她的男朋友亲密时的照片。
也不介意展示自己和伴侣的激情场面。
她甚至拍下了自己被男友施暴后的面部,记录了这些疤痕逐渐消失的过程。
这些世俗眼中私密的两性关系,都被她留存于创作中,并毫不避讳地公开展示。
 
 
一个任情恣性的另类艺术家,这是她最为人熟知的一面。
令人意外的是,她还有极具反差性的另一面——
一个为底层民众发声的社会运动者。
2021年,9.4分的口碑美剧《成瘾剂量》,揭露了美国史上最骇人的药物丑闻。
美国最具权势的萨克勒家族,靠大规模地宣传、分销止痛药奥施康定发家。
他们隐瞒其毒品的本质,导致700万人成瘾,50万人死亡,无数人抑郁、走上犯罪道路。
 
南·戈尔丁就是受害者之一。
她在一次手术后按医嘱服用了止痛药奥施康定。
和无数受害者一样,逐渐成瘾后剂量被迫不断加大,直至失效。
最后她难以戒断,不得不吸入毒品,生活因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萨克勒家族的制药黑幕已经被曝光。
南·戈尔丁得知这一真相后,她不仅完成了自我与成瘾药物的缠斗。
还召集了一大批奥施康定的受害者们,成立了药物干预组织。
帮助大批受害者走出药物成瘾的困境。
 
同时,她注意到更严峻的问题。
萨克勒家族不仅没有受到惩戒,还在背地里展开了一系列洗白活动。
他们伪装成热心慈善的资本家,为很多文化机构捐赠了大量资金,其中包括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在内的许多知名博物馆。
他们要求这些机构以萨克勒家族的名字命名一部分建筑,以此提升家族的声誉,在艺术界站稳脚跟。
 
当时,南·戈尔丁已经盛名在外,这些艺术机构也大都有她的作品。
其中一个博物馆,正在筹备举办南·戈尔丁的回顾展。
有私仇,有公怨,南·戈尔丁决意反抗、追责。
她以撤销自己的作品作为威胁。
带领她的药物干预小组,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
 
她替她的抗议小组精心设计了各种行为艺术,高调出街游行。
她们闯入各大博物馆,将止痛药药瓶扔得满地都是,从空中撒下无数张雪白的处方单。
她们躺在地上,表演药物成瘾后难以戒断的痛苦和挣扎,嘴边涂着红色颜料表演死亡。
目的是要求文化机构拒绝萨克勒家族的捐款,撤销建筑命名,同时索赔无数受害者。
 
 
这一抗争持续了整整一年后,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
2019年,迫于艺术界和公众的舆论压力,这些文化机构陆续发表了拒绝萨克勒家族捐款的声明。
大型美术馆、博物馆中都抹去了萨克勒家族的署名。
 
萨克勒家族被迫开出天价罚金,制药总部申请了破产保护。
但南·戈尔丁和她的朋友依然为刑事定罪而努力。在一次线上听证会上,南·戈尔丁与萨克勒家族正面交锋,当面斥责他们的所作所为,誓要将抗争进行到底。
 
 
因为替亚文化群体发声,与毒品成瘾者并肩作战。
一直以来,南·戈尔丁被视为边缘群体的代言人。
但南·戈尔丁对此不以为然。
她并不认为存在主流和边缘之分。
她说,在她们眼中,普通人反而是边缘人。
 
她拿起相机,抑或走上街头,其实都是一个目的,记录真实。
比起精心营造出的氛围,刻意摆出的姿态,她更倾向于捕捉真实发生的那一刹那。
就像她厌倦披着羊皮道貌岸然的资本势力,想要急切地撕去他们的伪装。
这两者本质上都是相通的,都是向世界展示她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
 
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南·戈尔丁?
影片也给出了答案,她反叛的起点是家庭。
南·戈尔丁有一段黑暗的童年经历。
从小爱护她的姐姐,因为性取向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多年一直辗转于不同医院之间。
 
当时的美国,正值新旧两种势力交锋,姐姐不幸成了历史缝隙里的牺牲者。
她在口号和运动中体认了自己的真实取向。
但父母却执拗地站在传统价值观的阴影里,一直试图抹杀她冒进的念头。
姐姐18岁那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母亲得知噩耗后,第一反应是掩盖真相,她一再向南·戈尔丁强调,那是一场意外。
 
姐姐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南·戈尔丁,父母的态度也带给她无尽的伤痛。
心理医生告诉父母,南·戈尔丁可能会重蹈姐姐的旧路。
这让父母极为惊恐,更为严格地束缚、打压南·戈尔丁的个性。
他们就像对待姐姐那样,也送走了南·戈尔丁。
 
出于对姐姐的怀念,也出于对自由的报复性渴求,她彻底挣开了身上的束缚。
后来,她所结交的朋友几乎都是和姐姐相似的,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边缘群体,包括小偷、瘾君子、妓女……
从他们身上,她找到了自己的风暴之眼。
她学习用相机撕去父母的谎言,记录他们真正的美丽与哀愁。
很多被拍者都表示,她的照片让自己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多美。
 
她从来都不是居高临下的凝视者,而一直是其中一员。
她拍摄美好,也拍摄丑恶,拍摄他人,也对准自己。
她被施暴的照片,展示给更多人后,也慰藉了很多有同样经历的人。
 
她也直言不讳,自己是以出卖性服务为代价,才开始慢慢跻身艺术圈。
她曾遭到主流艺术圈严酷的批评和抵制,不得不靠脱衣舞,赚买胶卷的钱。
她也曾做过妓女,说不清是为艺术还是生存。
因为这两者于她而言早已浑然一体。她的作品和经历,也都不期然间获得了革命性意义。
 
当年艾滋病被污名化严重时,她的很多朋友因此含辱死去。
她对姐姐的复杂情感更是蔓延到了广大的社会群体身上,当时的艾滋病反歧视运动也直接影响了她如今对萨克勒家族的开战。
所有这些经历,混杂着艺术和历史,社会与政治,在她的作品和人生中得以交融。
也构成了她本人的人格,以及这部影片的力量所在。
包括那些受她影响的影片,艺术表达上也是相似的。
《春光乍泄》能成为华语经典,亦有对异乡漂泊者、底层社会群体、同志群体的多元化观照,对背后隐含着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差异性的体恤和关切。
 
所以,在鱼叔看来,南·戈尔丁绝非通常意义上的大女主。
因为大女主的标签,本身就包含了被世俗认可的成功,及这份成功带来的「正能量」。
而这正是南·戈尔丁奋斗一生,渴望去打破的东西。
就像她自己所说,这个故事关于陈规旧序的遵从与否决,关于羞耻。
她拒绝被主流社会定义。
拒绝顺从于既定的审美、价值、威权。
她站在灰色地带,与边缘群体共振,释放着赤裸的生命力。
而这正反向塑造出,一种更纯粹、炽热的独立女性形象。
让我们看到,在妥协或取悦之外,女性也可以选择去冒险,去挑战。
南·戈尔丁传奇的人生,是一场战斗。
而这场战斗,永不停止。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