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既然你不肯体面 我只能帮你体面![2P]

榴榴杂谈 2023-04-04 13:25 出处:网络 作者:[db:作者]编辑:@榴榴

既然你不肯体面 我只能帮你体面![2P]

 
李善长



01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大明朝廷的第一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原中书省左丞相兼管御史台、参军国重事),时年77岁的韩国公李善长,突然在家自杀了。
李家人还没来得及给李善长治丧,又迎来了临灭顶之灾......
因为从宫里传出朱元璋的圣谕。
大致说:经过长时间详细走访调查,终于证实李善长勾结千古罪人胡惟庸,意图谋反!大逆不道!
谋反团伙包括但不限于: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临川侯胡美、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河南侯陆聚等胡案未清查彻底的漏网之鱼。
朱元璋为此还亲自写了一本名叫《昭示奸党三录》的书,罗列了以上诸人的罪名以及他们的“供词”。
所谓的供词,都是老朱编的。
因为他们每个人的供词内容都一样。
写完之后,锦衣卫迅速按照名单逮人,一个个拉倒菜市口开刀问斩。
李家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孙子李芳、李茂以外(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全家七十余口,一个都没跑了。
一时间,应天府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02
曾几何时,朱元璋屡次在人前称赞李善长是“在世萧何”,对他极之尊敬。
李善长也是呕心沥血,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这对君臣又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03
李善长,字百室,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比朱元璋大14岁。
两人的初次相遇,是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从濠州南下攻取滁州的路上。
那个时候,朱元璋刚脱离郭子兴,自己在外闯地盘。
虽然手下已经聚齐了日后威名赫赫的“淮西二十四将”,但身边还没有个抓总协调的总经理兼后勤保障部长。
李善长的到来,刚好把这个位置给顶上了,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有人不禁要奇怪了:李善长一个文官,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他有什么能量能压得住朱元璋手下那些丘八?
首先,朱元璋的铁杆班底就是淮西人,李善长跟他们有同乡之谊。
其次,李善长的武力值并不低。
有一次,朱元璋率兵攻打元军大营鸡笼山,自己的大本营阳和城里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元军正是抓住了这个弱点,想对朱元璋搞围城打援。
却不料刚走到半路上,就中了朱军的埋伏!
元军扔下几百具尸体,仓皇逃窜。
而组织伏兵的人,正是李善长。
李善长明白,元军一旦抵达阳和城下,自己的胜算就非常小了;只有打埋伏,让元军晕头转向,才能转危为安。
这一仗过后,朱元璋对李善长大为赞赏,更加倚重他了。
04
有人开心,自然有人不开心。
谁呢?
郭子兴。
听闻便宜女婿朱元璋帐下又收得李善长这种人物,十分嫉妒。
让人带话给李善长:
“只要你肯跳槽来我这里,条件你随便开!濠州的发展前途,肯定比和阳和滁州要好多啦!”
注意,朱元璋那时虽然闯出了点名堂,但名义上,他还是郭氏集团下属子公司的总经理。
能被董事长看上,一般人跳槽也就跳了,可李善长并没有背弃朱元璋,他坚决婉谢了郭子兴的好意:
“不好意思,我在朱总这边干得挺好,暂时没有离开公司的打算,您另请高明吧。”
PS:
李善长不肯到濠州去,固然也是因为郭子兴自己太废拉不堪,混了几年了还在濠州城里晃悠,反观女婿朱元璋,在地盘扩张上吊打老丈人十八条街。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李善长为什么能成为朱元璋的二把手?
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他的执行力、以及最重要的忠诚度,都是他成功的关键点。
《明史·李善长传》载:
“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太祖军和阳,自将击鸡笼山寨,少留兵佐善长居守。元将谍知来袭,设伏败之,太祖以为能。”
05
李善长死心塌地,朱元璋自然也投桃报李。
大明建立之前,朱元璋曾给三个人封过公爵。
分别是宣国公李善长、信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
李善长位次第一。
大明建立后,洪武三年(1371年)大封功臣,李善长又是第一。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以李善长为太子少师,负责督导朱标的日常课业。
连册封后妃和诸王,也让李善长充当大礼使,负责站在群臣之首捧着册宝。
另外,除了韩国公公爵世袭罔替之外,李善长还有一个连徐达都比不了的待遇:
“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06
这时候,就得警醒了——你这么大功劳,万一有一天赏无可赏了,怎么办?
李善长一开始的对策是:退。
洪武四年(1372年),李善长向朱元璋打报告,说自己年纪大了,应付不了中书省繁杂的政务,请恩准自己回乡归隐田园。
报告打上去,朱元璋也同意了,可李善长并没有真退,或者说,他退的并不彻底。
因为,他利用自己的影响,推荐了一个接班人:胡惟庸。
中书省左丞相,历来应该是皇帝亲自任命。
李善长这是什么行为?
明显想把胡惟庸当木偶,自己在幕后提着。
即使李善长退了休,中书省还是姓李。
谁都知道,无论是行政权,还是论对“淮西派”的掌控,胡惟庸只是小字辈,李善长才是那只看不见的大黑手。
同时还不用直面朱元璋的怒火,万事有胡惟庸在前面顶锅。
一石二鸟。
能算计到这个程度,李善长也是高手了。
只是,他没算明白,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07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宰相制被扫进了垃圾堆。
朱元璋明白,要彻底扳倒宰相制,光拿掉胡惟庸是不行的。
不把李善长弄趴下,新政策就推不下去。
但李善长毕竟十年前就申请退休了,又没有实打实的罪名,贸然开刀,这朝廷就等于塌了一半。
所以,朱元璋秀了两波高出大气层的操作:
1、
洪武十三年年底,胡惟庸案结案时,只牵连了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三大衙门的现任官,这些人基本是胡惟庸自己提拔的,跟李善长的关系不是很深。
清理完这批人之后,朱元璋又让李善长出山执掌御史台。
这是给李善长吃宽心丸。
朱元璋在等李善长自爆。
只要你干事,我总有把柄可抓。
2、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始,朱元璋开始着力培养军中二代。
如永昌侯蓝玉、靖宁侯叶升、东川侯胡海等人,都在之后掌握朝堂上的话语权。
这是釜底抽薪,撬动第一代淮西帮的基本盘。
08
李善长这么聪明,当然觉察出了危险。
但此时想明着退,已经没有后路:
1、
朱元璋摆明要对淮西帮的老兄弟们动手,再退能退到哪去呢?
2、
淮西帮的老兄弟们也不会让李善长一个人溜之大吉。
所以,李善长的第二步棋是以进为退。
李善长特地不避嫌疑的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名军士给自己修房子。
《明太祖实录》载:
又从掌都督府事、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营第宅......
李善长料定:
汤和一定会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汇报给朱元璋。
而朱元璋也一定会大发雷霆,同时明白自己这是自污。
这和“秦将王翦伐楚决战时刻一味向嬴政要地要女人”一个道理。
李善长想以自证自己胸无大志,向朱元璋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李善长还预料:
自己已经是70多了,没几天好活,顶多罢官回家。
到时候自己再上个表章,请求谪居,陪着老朱把这段双簧唱完了,就该真退休回家钓鱼了。
到时候,什么废掉中书省,改革宰相制,跟我李善长半毛钱关系没有。
你爱怎么折腾都行!
09
可惜,任凭李善长把什么都预料到了,还是低估了朱老板的人性:
退休?你退了,你那些铁杆小弟能安静吗?你会不会再给我推荐个胡惟庸第二?
为了一劳永逸,不留后患,你们干脆就都去死吧!
李善长的自污,朱元璋当然看得懂。
但他装看不懂,把死人胡惟庸再拉出来,来了一波骚操作——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朱元璋把李善长的亲戚丁斌捉拿下狱,从丁斌的嘴里,朱元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供词。
据丁斌招供称:
胡惟庸图谋造反的时候,为了劝动李善长,特意让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去游说。
李善长态度很坚决,骂道:“你们这么胆大妄为,是要灭九族的!”
接着,胡惟庸又让亲信杨文裕给李善长开了价码,说事成之后,封李善长为淮西王,他还是第一功臣。
这次,李善长还是不松口,但神色和缓了很多。
第三次,当李存义继续提起老话题时,李善长叹了一口气:“我老了,我死了以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朱元璋要的,就是这通同谋反的铁证。
你说你有免死铁券,可我老朱从来没说过你造反能免死!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血腥场面。
10
理论上来说,在朱元璋的手下打工,寿终正寝的概率非常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朱元璋对勋贵的清洗工作,大多集中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究胡案余党时期,以及两年后为确保朱允炆登位而刻意制造的蓝玉案时期。
而洪武二十三年之前,朱元璋真正下死手的,一是德庆侯廖永忠;二是永嘉侯朱亮祖。
这两个人都是死有余辜。
廖永忠帮朱元璋干脏活,沉了小明王韩林儿,却不懂及早抽身,还跟杨宪勾勾搭搭,结党营私;
朱亮祖坐镇广东期间,纵容亲属欺行霸市,又诬杀番禺知县道同,使朱元璋自己也跟着背上了黑点。
也就是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之前,朱元璋基本没怎么动手。
反过来推断,则可以得出李善长的原罪,2个长:
1、活得太长
2、手太长(不肯退干净)
那朱元璋就只能说声抱歉:
“老伙计,既然你不肯体面,我只能帮你体面!”

既然你不肯体面 我只能帮你体面![2P]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