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这段正史很操蛋[3P]

榴榴杂谈 2023-04-04 15:31 出处:网络 作者:[db:作者]编辑:@榴榴

这段正史很操蛋[3P]

 




01
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迫于无奈,找了十个宋太祖后裔,养宫中,做最金贵的备胎,只要转正,就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经过漫长、激烈的角逐与考验,进入决赛圈的是普安郡王赵瑗(原名赵伯琮,宋太祖七世孙)和恩平郡王赵璩(原名赵伯玖,宋太祖七世孙)。
两人为了最后的转正名额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谁能坚持到最后,就能一步登天,鲤鱼跃龙门。
一天,宋高宗写了两本《兰亭集序》送给两位决赛对手(赵构苟归苟,书法是真不错),让他们各自临摹五百本。

这段正史很操蛋[3P]

 
宋高宗书法



赵瑗比较老实听话,真写了五百本。
王府教授史浩提醒两人:
“君父之命,不可不敬从!”
赵瑗当即又多写了两百本。
赵璩没把史浩的话当回事,一本都没写。
殊不知,这又是一次隐秘的考核,考的就是你俩谁更听话。
显然,赵瑗得了满分,赵璩不及格。
没过多久,宋高宗又出题了,送给每人十个漂亮的宫女。
赵瑗有些迷糊,拿不定主意。
史浩赶紧提醒他,王爷,你得把这十位姑奶奶当菩萨供起来,待以庶母之礼。
赵璩比较虎,这次很听话地笑纳大礼,时不时地调戏宫女。
考试就此结束,胜负已分,宋高宗主意已定。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主意已定的宋高宗正式宣布立赵瑗为皇子,改封建王,改名赵玮。
赵璩就此淘汰,被立为皇侄,一步之差,天壤之别。
赵璩和赵玮差在哪?
差就差在他没有听史浩的话!
02
史浩这人不简单。
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有一次他和弟弟坐在牛车上玩,结果牛突然受惊,发疯狂奔。
弟弟吓得哇哇大哭,小史浩却不慌不忙,一边安慰弟弟别哭,一边死死拉住牛绳。
他力气太小,虽然没能控制疯牛,但也为大人营救争取了时间。
当大人来救兄弟俩时,史浩却说先救弟弟。
这可比让梨的孔融牛太多了,手足情深,少年老成,有大将之风。
长大后,史浩更不得了,为人孝顺,品德高尚就不说了,才华也是一等一的,玩啥都很溜,能文能武。
绍兴十四年(1144年),38岁的史浩首次参加科举,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名次在前十之列(史浩有才任性,一直不参加科举,为了给母亲办个隆重的六十大寿才出来应考)。
步入官场后,史浩迅速引起了上级和朝堂衮衮诸公的注意。
宰相秦桧亲自派人给他叔叔史师才传话,只要史浩能投靠秦桧,高官厚禄,马上安排。
史浩不以为意,秦桧权势惊天不假,可名声也太臭了,而且已经遭皇帝记恨,以我的才华不愁出不了头,我干嘛投靠他?
得,敬酒不吃吃罚酒。
史浩直接被打发在温州当教授。
没想到,史浩因祸得福,他在温州的顶头上司是宋高宗绍兴二年钦点的状元、主战派大佬张九成。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张九成的极力推荐下,史浩召回京城,担任太学正,成为宋高宗心腹宠臣。
宋高宗经常召见史浩,咨询军政大事,每次回答都很满意。
一天,宋高宗问起接班人的问题。
这问题,一般人都不敢接话,史浩胆子很大,直接回答道,普安、恩平二王二选一呗。
宋高宗大喜,任命史浩为二王府教授。
这样的人物,赵璩竟然不当回事,你不淘汰,谁淘汰?
03
赵玮被立为皇子后,史浩又改任建王直讲,彻底坐实了准帝师的身份。
一旦赵玮登基,他就是从龙第一功臣。
胜利就在眼前,史浩却没有飘飘然,谨小慎微,一直教导赵玮夹着尾巴做人,一定不能惹恼宋高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天,完颜亮悍然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兴兵南下,企图一战灭掉南宋,宋朝群臣震惊,主和派纷纷主张跑路,宋高宗也做好了出海逃亡的准备。
年轻气盛的赵玮一时头脑发热,主动上书请求亲赴前线率兵抵抗。
孰不知,赵玮贸然请战,让宋高宗十分不满,宋高宗平生最重兵权,身为皇子竟然要领兵,这是想干嘛?翅膀还没硬就想起飞?
当时正在家中养病的史浩听说赵玮请战的消息后,赶紧跑到建王府,劝赵玮说:自古以来,太子带兵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无论打输打赢,你都会招来皇帝的猜忌。
赵玮恍然大悟,一旦引起皇帝的猜忌,自己的下场不问可知,他越想越怕,赶紧询问补救之策。
史浩建议赵玮火速再上一书,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再请求亲伴宋高宗身边,生死与共。
为求稳妥,史浩也给宋高宗上书,建王从小在宫中长大,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军中诸将,绝对不能让他去前线领兵。
双管齐下,为的就是打消宋高宗的疑心!
生死存亡关头,正是史浩机智果敢,洞察秋毫,这才帮助赵玮安然无恙地度过一次危机。
如果没有史浩,赵玮这便宜皇子别说继位了,能不能保住小命都难说的很。
04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宋高宗正式册封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赵昚彻底成为了大宋天字第一号皇位继承人。
六月十日,宋高宗下诏禅位,第二天,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

这段正史很操蛋[3P]

 
宋孝宗坐像



宋孝宗一继位,马上将帝师史浩升为知制诰。
瞎子都知道,史浩发达了,封侯拜相,近在眼前。
史浩却丝毫没有计较自身荣辱,他积极利用自己对宋孝宗的影响,劝宋孝宗贬斥主和派,大胆启用被贬的主战派张浚、胡铨等人。
而且,史浩顶着巨大压力,反复劝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
为拉拢人心,宋孝宗采纳史浩建议,首次为含冤遇害20年之久的岳飞平反。
史浩是促成岳飞平反第一人!
七月,史浩升任参知政事,他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荐陆游、王十朋等一大批有识之士,为恢复中原做努力。
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九日,史浩升任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荣升宰相。
辅佐宋孝宗多年,史浩终于修成正果,位极人臣。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段温馨甜蜜的师生之情即将宣告结束。
05
宋孝宗继位后,随即抛出一个重磅炸弹——北伐!
北伐金国,恢复中原,是南宋所有主战派的理想,也是令无数像岳飞这样忠贞之臣为之奋斗一生的梦,为此,他们牺牲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个梦,被苟且偷安的宋高宗无情粉碎了,如今换了锐意进取的宋孝宗,所有主战派无不翘首相待。
问题在于,恢复中原有讲究,关于怎么个恢复法,主战派也分两派。
一派是以张浚、虞允文为首的冒险派,不管三七二十一,操家伙就干,干完拉倒,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只要王师一到,必将望风披靡。
一派以史浩、陈康伯(左相)为首的现实派,他们认为恢复中原事关重大,朝廷积弊已久,内乏谋臣,外缺良将,敌强我弱已成定局,宋朝还不具备北伐的条件,贸然北伐,肯定要吃亏。
因此,没有十足把握,绝对不能轻举妄动,当务之急应该先招揽人才,积蓄力量,采取守势,等时机成熟再北伐。
两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很凶。
史浩更是经常和张浚吵得不可开交,时不时地泼北伐冷水。
然而在宋孝宗看来,史浩老了,太保守了,北伐这种大事不能听他的。
事实上,史浩确实有些过于保守,他以为陕西不可守,建议宋孝宗诏令吴辚放弃陕西重镇德顺军,直接导致陕西战局一片糜烂,宋孝宗高呼“史浩误我!”,从此对史浩的建议有所保留。
实际上,现实派的主张才更符合宋金形势,可宋孝宗为了摆脱宋高宗影响,稳固皇位,决定支持张浚。
06
四月,宋孝宗下令让群臣商讨北伐之计。
信心满满的张浚首当其冲,反复陈说立即北伐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史浩心急如焚,坚决反对,放下狠话:
“张浚锐意用兵,若一失之,恐陛下终不得复望中原!”
得,屡屡阻拦北伐史浩彻底得罪主战派。
史浩举荐的御史王十朋上书弹劾史浩“怀奸误国, 植党盗权, 忌言庇贤, 欺君讪上”,八大罪状。
从此,史浩被人当成了主和派,经常被主战派骂得狗血淋头。
重要的是,史浩的劝阻,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宋孝宗在张浚的怂恿下,越过三省和枢密院,擅自开启北伐。
史浩悲愤莫名,对陈康伯说:
“吾属俱兼右府,而出兵不预闻,焉用相为哉!不去何待!”
五月十五日,史浩被罢相。
结果,果然如史浩所料,这次北伐,以南宋惨败而告终,以宰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马上发起反击,弹劾张浚误国,同时力主与金国议和。
经此大败,宋孝宗锐气顿失,同意罢黜张浚,重用主和派,与金国达成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
史浩好不容易经营的大好局面,一朝丧尽。
07
淳熙五年(1178年)三月,史浩再度担任宰相。
这一年,史浩已经72岁了,可老爷子脾气不改,书生气十足,依然仗义执言,坚持己见,甚至不惜直颜犯上。
十一月七日,殿前司士兵在京城随意抓人,抢夺财物,杭州百姓奋起反抗,引发一阵动荡。
宋孝宗闻讯大惊,派大军镇压,所有参与此事的百姓全都抓起来,一个不能放过。
史浩却提出反对意见,释放无辜百姓,只抓反抗的市民陆庆童和带头抢劫的禁军士兵。
宋孝宗强忍怒火,给了史浩一个面子,依计而行。
随即,宋孝宗决定将这两个人全部处死。
史浩又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次事件是禁军抢夺民财引发的, 带头士兵,军法从事,死不足惜,但陆庆童是因被抢才反抗的,他不应该被处死。
争到激烈之处。史浩一时情急,脱口而出:
“夫民不得其平,言亦可畏,等死,死国可乎?”
得,这下麻烦大了,“等死,死国可乎?”原话出自《史记》,形容秦朝暴虐的。
史浩忘了,他早已经不是让宋孝宗言听计从的老师,而是宋孝宗的臣子。
这样怼皇帝,能有好果子吃吗?
果然,宋孝宗勃然大怒,你这不是把我比成秦二世了吗?
史浩一点都不服软,当即回怼道:自古埋怨国君的百姓多了,不是只有秦二世,还有夏桀。(自古民怨其上者多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岂二世事)
然后,没有然后了。
十一月十五日,史浩再次被罢相,自此没有东山再起。
绍熙五年四月五日(1194年4月27日),88岁的史浩病逝。
PS:
史浩两度拜相,执政十六个月,他不记私仇,为国举才无数,哪怕这些人不领情,恶意诋毁抨击他,他也不以为意。
他一生长于参谋,审时度势,却不被信重,主战派骂他,主和派也骂他,皇帝表面尊敬他,暗地里也厌恶他。
他是推动岳飞平反第一人,后人却误以为他是一个奸臣,骂了他800多年。
为啥?
因为他有个儿子叫史弥远,南宋仅次于秦桧的第二号大奸臣!
再PS:岳飞漫长平反路
1、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侵宋之际,亡国之危,近在眼前,群臣纷纷上书,为岳飞平反,追究秦桧罪责。
赵构被迫下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岳飞家人结束长达20年的流放岭南生活,回到江州 (今九江) 老家。
但是岳飞并没有被平反,这道诏书将岳飞、张宪与蔡京、童贯这样的北宋奸臣相提并论。
2、
绍兴三十二年 (1162年) 七月,宋孝宗继位后,在史浩建议下,以宋高宗名义下诏:
“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十月,宋孝宗宣布恢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爵位,正式拉开为岳飞平反的序幕。
但是由于赵构还活蹦乱跳的,对南宋影响极大,这次平反很不彻底。
平反告词也写得含糊不清,遮遮掩掩,只是将岳飞之死比之西汉周亚夫冤案(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
我知道岳飞是冤案,但不能明说。
3、
隆兴元年 (1163年) ,宋孝宗在岳飞家属的再三请求下,归还岳飞原有田宅。
虽然朝廷恢复了岳飞家人种种待遇,但是并没有复查岳飞冤案,甚至只字不提岳飞“冤狱”,涉及岳飞死因,只是“坐事以殁”,对秦桧、张俊、万俟卨冤狱始作俑者,一概未予追究。
岳飞依旧含冤待雪,没有获得彻底平反。
反复无常、优柔寡断的宋孝宗并没有把话说明,让岳飞平反存在变数。
4、
淳熙五年 (1179年)十二月,南宋准备为岳飞追赐谥号。
太常寺一开始为岳飞拟定的谥号是“忠愍”,结果宋孝宗不同意,降格贬低为“武穆”。
终孝宗一朝,岳飞平反不仅不够彻底,反而留了尾巴,带来了负面影响。
5、
嘉泰四年(1204年),开禧北伐前夕,南宋为了稳定军心,追封岳飞为鄂王,宋宁宗首次公开提出“孰拯其冤”。
开禧二年(1206年) ,在韩侂胄主导下,南宋下令,剥夺秦桧的申王爵位和忠献谥号(改谥谬丑),公开秦桧罪行。
这是岳飞平反最彻底的一次。
6、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韩侂胄被谋杀。
奸相史弥远当政,恢复秦桧的爵位和谥号,身为主战派精神图腾的岳飞变得尴尬起来。
7、
宝庆元年(1225年),宋理宗下诏为岳飞颁布《赐谥告词》,明确公布、承认岳飞冤情,并将岳飞比喻为诸葛亮、郭子仪,最终确定岳飞谥号为忠武(昔孔明之志兴汉室,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英灵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武”)。
这是南宋朝廷对岳飞最后的评价也是最高评价。
岳飞蒙冤遇难84年后,终于获得彻底平反。
但这次平反,依然没有指出宋高宗赵构才是岳飞冤案的罪魁祸首。
有句话说,正义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可为什么正义老是会迟到?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