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带我回上海

榴榴杂谈 2024-05-22 07:23 出处:网络 作者:前蓝志编辑:@榴榴
带我回上海




带我回上海 



▲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服又重新流行,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很傻气的。


上海,
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
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20世纪90年代,
恰好出现了一位摄影师
——陆元敏,
用影像记录下当时的上海,
那时的上海还依稀有
20世纪50、60年代的影子。
魔都,是如今上海的新称号。

不少90后第一次了解上海,是在郭敬明的小说里,国际化都市里的纸醉金迷,让三四线城市里的青少年男女着实开了开眼。名流、奢侈品、国际化,外滩和层层叠起的高楼,成为21世纪上海抹不掉的标签。



带我回上海 


▲ 千禧年上海淮海中路上的巴黎春天商厦搭建了法国埃菲尔铁塔模型,金色小天使的神情总觉得有点怪异。

但要知道,仍有无数人迷恋着那个“老上海”,一个给予刀光剑影的年代浪漫温柔的上海。



带我回上海 



▲ 弄堂里斑驳的墙壁,老旧的自行车和摄影师的影子,仿若午后刚醒。

而陆元敏的作品,则足以带你走入上海曾经有过的梦幻:小弄堂到洋楼下的万千气象、姑娘掐着腰拿在手里的汽水、洋装和旗袍在街头擦肩而过,这一切都隐隐约约透露出上海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傲气…… 毕竟,这里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带我回上海 



▲ 年轻人的装束,现在看起来很有复古风。



带我回上海 



他给上海写了20年的日记

陆元敏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拍摄上海20余年,占据了他生命中三分之一的光景。他没有将镜头对准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长年累月地将镜头对准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幕幕。如果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外貌,外界的评价是一个城市的衣服,那每一个平凡的市民,就是这座城市的骨骼和血液。



带我回上海 



▲ 南京路向来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



带我回上海 



▲ 茂名路上的学校放学,那时小学生的书包就已经蛮重的了。

陆元敏的影像,毫无疑问地成为上海人不可或缺的情感归宿,更是如今外来者难以洞见的城市记忆。



带我回上海 



▲ 在室内望向可爱的小孩子。



带我回上海 


▲ 路边的鸟也不会逃过陆元敏的镜头。



带我回上海 



▲ 搬家的上海市民,床从窗户里吊出来,如今这样的景象几乎看不到了。

陆元敏出现的时间也刚好,处在上海即将飞速变化的时间节点,“我是无意识地保存了这一段影像,自己也觉得很幸运,再晚几年拍的就不是这个上海了。”



带我回上海 



▲ 巷子里积了水的路面,大家踩着水走过。


带我回上海 



▲ 下雪的上海街头。



带我回上海 



“上海人”

除了游走在上海街头,陆元敏也去到朋友家里拍摄,照片自然地成为了“上海人”系列作品的一部分。



带我回上海 



▲ 我的一位邻居父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带我回上海 



▲ 我的一位同事穿上母亲的旗袍让我拍照。



带我回上海 



▲ 门后的日历,应该会勾起不少人的回忆。几代同堂,其实是全体中国人的过去。

“我拍的多是40岁左右的人,当时40岁左右的在上海都是没有房子的,和父母住在一起,他的房子也是父母的房子。好处在于父母的东西都还保留着,年代感就模糊了。”


带我回上海 



▲ 这系列是陆元敏少有的入室拍摄。老上海人家是什么样子的?他帮我们打开了这个名为“窥探”的盒子。



带我回上海 



▲ 那些器物和陈设,人物的着装和面容,和旧时光一样耐人寻味。

现如今,很多人都会问他,照片里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带我回上海 



▲ 温情是陆元敏照片中的特质,一如午后撒进屋里的暖阳。



带我回上海 



▲ 陆元敏背离繁华,平凡上海人的精神样貌得以记录。




带我回上海 



苏州河

无数文人和艺术家对苏州河赋予了感性的意义:《色戒》里王佳芝在桥上匆匆走过,《上海滩》里许文强在桥上相会恋人;《情深深雨濛濛》里陆依萍在这里为爱跳河;周迅最灵动的时光,在娄烨的《苏州河》里上演了一场不知尽头的爱情故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相见的往昔恋人,却不小心驶入苏州河中,双双失去生命。同时,周迅在电影中的住所便是苏州河上的船;在茅盾的着名小说《子夜》里,它也占据了开头的最佳位置。

在评论家或者历史学家眼中,苏州河记录了近代上海从一个县城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史,特别是民族工业崛起、与外国资本抗争的历史。

*部分文字参考戴老板《上海,为什么是上海?》、沈嘉禄《随波而逝的记忆碎片》


带我回上海 



▲ 邮电大楼钟楼上的信使雕像已重建。河中现已没有了航运船只。



带我回上海 



▲ 一艘运载建筑材料的水泥船正在航行之中。



带我回上海 



▲ 来往的船只,岸边的人们,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人把苏州河当作母亲河,但大多数上海人和它(苏州河)没什么关系,生活在附近的人才和它有关系。” 苏州河对于陆元敏而言,是50岁之前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必经之地,当时骑着自行车可以一直沿着河走到头,现在会遇到一些小区把它隔断。



带我回上海 



▲ 炙热的阳光被苏州河水过滤后只剩温柔。



带我回上海 



▲ 来往通行的百姓,自行车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必备。

这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河流,发生巨变的前夕,被陆元敏无意之间记录着。



带我回上海 



▲ 苏州河上袅袅升起缕缕烟火。



带我回上海 



▲ 河边拥挤的人群。



带我回上海 



▲ 如今苏州河两岸已是新建的高楼。



带我回上海 



▲ 河水也已澄清。



带我回上海 


▲ 娄烨在《苏州河》的开头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说、故事、记忆,还有所有的垃圾都堆积在这里,使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而陆元敏说:“照片能过滤掉气味和噪音,只留下最干净的一部分。”



带我回上海 



▲ 废弃的雕塑。

时过境迁,评论家吴亮说:“我愿意相信苏州河至今仍如陆元敏所摄——日光、桥、楼房,行人和阴影,这一切仿佛都丧失了时间性,一种迷离、凝滞与正午的倦意诱我沉入这城市的长梦之中。”来自沈嘉禄《随波而逝的记忆碎片》



带我回上海 


▲ 船上玩耍的小孩子。



带我回上海 



▲ 如今,苏州河迎来了它新的历史篇章。



0

精彩评论